成都行政学院艺考生文化课补习班(高中集训机构),专升本学校有理工类、师范类、综合类、医药类、财经类等,包括东北财经大学、中国医科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福建师范大学、北京语言大学、西南大学、兰州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等。
一、高考的考生今年复读改教材之后会有啥影响
百分百复读学校2023年高考复读问答问:2023年是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第一届毕业生,复读生还能否参加高考?答:我国高考早已取消考生的年龄和身份限制,所有考生均可平等接受高等教育。
复读生和应届生一样参加高考,在高招录取中分数线也是一致的。
少数民族考生,复读生和应届生政策也一样,如果应届生加分,复读生照样加分。
高校自主招生,复读生同样可以申请报考。
不存在对复读考生的歧视问题。
注意:“复读生高考要提高录取分数线”这类谣言每年都会出现!问:复读生没有“素质学分”,参加高考是否影响录取?答:课改分省考试以来,已有十几个省市经历新旧课程转换高考。转换头两年,课改“素质学分”,均未作为高考录取成绩组成部分。
高考的根本目的是选拔人才,核心是能力选拔,并不针对“应届”与“复读”, 也不排除“大器晚成”。
“素质学分”是学生高中学习过程评价,只能作为高考录取参考。
问:2023年复读生参加高考,是否会因教材变化受到影响?答:高考命题的唯一指导性文件是考试大纲。
各省市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、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。
命题人的命题依据只有考试大纲,而不是依据哪种版本的教材,更不会考虑哪种版本教材的具体编写内容与形式,甚至连看也没看。
对比新旧课程考试大纲可知,能力的要求没有变化,考试内容变化很少,更不涉及使用什么教材。
不论教材怎样改变,变的是知识的呈现方式,属于表象的东西,不变的是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,是根本性的内容。
事实上,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内容,在旧教材上基本都有。
尽管新教材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,但从使用反映看,知识体系还不及旧教材严谨。
从先期课改省市的高考结果看,教旧材转换之际,高考反而是应届生不敌复读生。
高考的命题原则一直是“稳中求变”。
其实,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教材一直不断改,试题也一直不断变,年年“渐变”,没有“突变”。过去每次教材更换前后,高考命题都是这样平稳过渡的。2023年河北新课标高考试卷也会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来命制,这将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。其实,高中教师都知道,近些年的旧课程高考试题,早已大量渗透了新课材要求,关键还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学科知识掌握是否牢固,能力层次是否达到。问:复读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新教材,能带好复读班的课吗?答:全国高中新课改从1999年启动,历经十余年分省推进。新教材2004年面世,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不断。河北省2009年秋正式进入高中新课改,已到“瓜熟蒂落”之时,老师对新教材基本烂熟于心。教材无论怎样变,总不会1+1变成等于3。复读学校在很多地方叫“高四”,老师的选聘首先经过了多年的高三,对高考的把握更是久经考炼,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学毕业生,他们是骨干中的精英,还用得上担心带不好复读班的课吗?问:2023年复读,没有新教材是否影响学习?答:不必担心!教材只是学习的载体。河北百分百复读学校已做了超前研究,特地为河北2023年高考复读生准备了一套专用过渡资料,特别是考纲新增的内容,都在其中。这也为复读生节省一笔开支。再说,原版教材也可以集中购买。落实到课堂的系列学习资料就更不用操心了,首要的还是树立“拼搏奋斗一年,提高人生起点”的信心!。
二、高考考生号忘了怎么办
1、学校教务处。在那里可以查到自己的很多信息。如果去学校的教务处,自然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准考证号了。
2、考试遗漏。这个只适合部分在高中时参加过大型考试的同学们,特别是计算机的学生,一旦参加这个考试后,自己的姓名,学校,准考证号等信息都将会被记录。只要再次登录这个查询计算机的网站就可以了。不过一般这个网站的记录不过保存太久。
3、带好证件去教育局。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,亲自去一趟高中所在的教育局。只要说明来意,找到相关查询学生信息的部门,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了。不过,这个就是需要亲自去跑教育局了。
4、官方指定网站查询。
(1)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(学信网)。
三、家长如何为考生减压
(一)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。
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、压力是从哪里来的。
所以,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,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,专心地看着孩子,认真地听他说话。(二)帮助孩子面对恐惧。
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担心别的孩子是不是在学习,看到别的孩子提前交卷时会紧张心慌,担心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等等。
这时,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,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,不要去跟别人比,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,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,也是有主见、有头脑的表现。
(三)树立孩子的自信
首先家长自己要相信孩子,不要问孩子“能不能考上?行不行?”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,还有谁相信他呢?每一次考试、做习题,可以对孩子的进步提出表扬鼓励,然后再分析错在哪儿,如何提高。当然,孩子的自信也不光是学习方面的,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、品质也要多给予肯定,孩子对自己有了自我认可,在各方面才能良好地施展发挥。
。